以《我變了》順利在歌壇立足的陶晶瑩,豐華唱片當然順勢在一年之後推出新專輯《愛缺》,並且赴峇里島拍攝封面內頁及MV,可見公司對陶子的信心十足。另外更重要的是在專輯期間,陶晶瑩於台北南港101舉行了首次售票演唱會。身邊友人有去參加這場演唱會,表示入場的時候還有發送加州水蜜桃,真不愧是盡責的代言人。
談到音樂的部分,《愛缺》可以說幾乎是複製《我變了》的成功例子,只是將整張專輯聚焦到戀愛部分,捨棄前一張比較生活、個人的歌曲。當然這絕對是可以預想到的情況,因為當時的陶子儼然成為都會女性愛情代言人,誠如我在前一篇心得中提到的,這就是她在唱片圈卡好的定位。
首波主打〈太委屈〉儘管是鄭華娟詞曲創作,但怎麼聽都會覺得這是〈離開我〉二部曲,不過〈太委屈〉的歌詞比較有故事性一點。陶子在歌曲中扮演的都是一位在愛情中受挫的女子,這些傷是來自對方的負心、離開,她不吵不鬧,只是傷心難過,最後忍痛放棄。從歌曲迴響來看,這二部曲依然成功。
既然先講了分手,接著延續這樣的情境。關於分手過後的情景放在〈Blue〉、〈十天又三天〉跟〈那些日子〉中。帶點爵士風格的〈Blue〉是整張專輯的開場曲,在搖擺的節奏中,唱的是分開後的想念,心中仍然無法忘懷舊情,期待也許能有重來的機會。
〈十天又三天〉比較像是剛分手後的自嘲,儘管曲調輕鬆,但歌詞中確實無法隱藏的苦澀。常見的情況是,當你想要找人說話卻沒人搭話,經過一起走過的地點,那些情節都歷歷在目,但卻只剩自己一個人,情節太悲催了。
袁惟仁曲創作的〈那些日子〉,則是同樣也是回想,但感覺是時間更久之後的情景。細數戀情的種種過程,從開始到結束。跟〈離開我〉一樣,小胖老師在歌詞也用了許多類似的句型,點出兩人互動的可能,只是最終只能選擇在愛與恨之間離散。歌中間加入一段陶子的OS也令人感覺心疼。「不是說好,要永遠在一起的嗎?可是,你已經離開了。好久,好久……どうしたの?(到底怎麼了呢?)」
忘記舊的戀情最好的方法,就是找一段新的。不過尋愛的旅程談何容易,〈愛缺〉用搖滾方式唱出等待愛情來臨時的孤寂。雖然一個人,雖然需要愛情,但卻不自憐自艾,孤單是因為不能雖便找個人將就。作為專輯名稱,我想這首歌也代表了當時陶晶瑩某個部份的心聲。
而〈瘸鳥〉唱的是更勇敢的求愛,為愛情尋尋覓覓,儘管因此殘疾也無所謂。在愛情的世界中一見鍾情就天長地久根本就是神話,少之又少。總要經過一些傷痕,痛苦、錯誤後,才能找到對的人。如果害怕受傷而不願意去愛,那樣反而本末倒置不是嗎?瘸鳥並不傻,他知道這是通往真愛的必經之路。
陶晶瑩詞曲創作的〈不要臉〉是是演唱會的開場曲。充滿著濃濃的異國風情,嘴裡唱的則是愛的癡狂的狀態。多數陷入愛情中的人,恥度都會瞬間提高兩百倍吧,這是愛情的威力(穿情侶裝呀、在公眾場合調情等等)。而『不要臉』除了表面上的用法之外,在這首歌中其實要強調的是情侶之間愛的纏綿,彼此融為一體,因此這首歌也略帶些許的性暗示。
愛久了總會面臨倦怠,需要選擇。蔡健雅寫的〈依賴〉,把那些忐忑的情緒表露無遺,想裝作無所謂、聽不見,但內心卻明瞭對方早已不再執著於這段感情。這首歌Tanya後來有把DEMO版收錄在自己的《My Space》專輯中,兩個人都唱得好,感覺不同。
〈濃濃的茶〉和〈冷冷的月光〉是此次專輯中唯一沒有MV的兩首歌,也是陶子在這次專輯中另外兩首詞曲創作的歌。前者唱的是看透愛情是一種抉擇,世間沒有所謂的天長地久;後者則是在分手前的挽留,冀望最後的吻能夠再此點燃彼此的感覺。
只不過逝去的愛,就像流失的水,難以追回。在《愛缺》專輯的慶功版中,翻唱的費翔的〈吻別〉。相信應該許多人印象深刻,當年陶子上《超級星期天》的「超級任務」尋找當年的偶像費翔。這首歌其實也幫整張專輯做了個結,分手時刻中將到來。鄉村感的編曲,像是準備迎接下個海闊天空,如同歌詞唱到「My darling, kiss me goodbye.」,吻完後還是要告別,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。
《愛缺》從長年得到的迴響來說,更勝於《我變了》。不只K歌金曲〈太委屈〉,星光大道林宥嘉加持〈那些日子〉;蔡健雅DEMO發表〈依賴〉;甚至劉伊心在《康熙來了》走音落拍讓人找回原曲〈愛缺〉,這些都讓這張專輯有許多歌曲持續被人聽見、發現。
雖然陶子的個人色彩跟創作減少了,但當年做為事業有成的輕熟女代言人,推出這張以『愛情』裡的各種階段與狀態為主題的專輯,自然是更討好市場的,也獲得很不錯的成績。收歌依然曲風多元、歌詞也精準到位,只是宣傳上就能看的出本土唱片公司的財務吃緊。
大概是去峇里島就花了不少錢,所以MV部分除了〈太委屈〉外,幾乎都是低成本製作。最讓我覺得誇張的是連第二波打的〈十天又三天〉都要穿插拍攝花絮,所以《愛缺》雖然只有兩首歌沒MV,但多數MV的都是峇里島素材和演唱會畫面拼貼而成。但有總比沒有好,還是感謝豐華唱片對這張專輯的用心。
因此如果喜歡聽愛情主題的人,應該會很喜歡《愛缺》(畢竟這就是音樂的萬年主題);但如果想親近陶晶瑩多一些,我還是比較推薦《我變了》,面向上比較多元。
文/馬克獅 aka DJ Waiting
延伸閱讀:
純粹是我個人的感受,如果有任何想法,可以留言一起交流討論 要是你也喜歡陶晶瑩,或是認同我對《愛缺》專輯的看法 希望你能夠給我個讚,那會是很大的鼓勵 :D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